第三部 愛的真諦

第二十八章  探尋信仰的深處--太初有道、聖靈、禱告、合一(1)

     前面的國外生活點滴大約告一段落了,匡復說是我現在差不多完全復原了,所以再開始一些較為嚴肅的話題,我說是沒有問題。

     於是匡復說道:「我以前總以為信仰和愛情沒有太大關聯,然而後來卻發現,對某些信仰而言,愛情才是核心。但是要體會這樣的信仰,卻不是簡單的過程,而是在層層抽絲剝繭之後,才能發現,特別是對於在華人文化背景成長的我而言。

     「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,我對信仰發生了興趣。好像是從大一參加哲學小組以後吧!那時開始認真思考生命的意義,但嚴格說來,只是在哲學或思想的層面,並沒有進到信仰的層面。下一個階段應該是和曉軒分手以後吧!我開始對生命的無常有深刻的體會,為什麼美好的事物總是要過去?什麼是我能掌握的?什麼是我可以期待的?然後發現,除了無常還是無常。可是就算你接受了『無常』是人生唯一的常態,那又怎樣?你不會因此得到報償,也不會因此升天變成神仙。接受了無常,心裡就只剩下空虛,讓你無法滿足的空虛,不僅僅是沒有滿足,而是連滿意都談不上。

     「在這個時期,我找哲學的書,佛教或禪宗的書,想要知道有沒有超越『無常』的做法,讓我可以不落在無可奈何的『無常』狀態,但卻無功而返。在這個時期,我唯一的結論是,這些哲學,佛教或禪宗的概念不如科學的理論,至少科學在預測事件上面比較準確,而提出的做法也具體、實際並且有用的多。到底科學是建立在實證主義和實用主義的觀念上,所以比起其他虛無飄渺的觀念更貼近人生的真實面。那時覺得科學還能帶給我一些脫離『無常』的盼望,不像宗教上的教義,宗教除了要我接受『無常』,對於我如何脫離生活的困境,幾乎沒有幫助。

     「其實在這個階段,我不能算是對信仰產生了興趣。事實上是對信仰特別沒有興趣,我把各種神魔鬼怪都當成是無稽之談,把相信那些大小神祇都看成是迷信,特別是我學習了許多科學知識以後,我發現,傳說中的怪異現象很少是科學知識所無法解釋的。我以前認為,許多人相信大小神祇的原因是無知,是缺乏科學知識的現象,但這樣的觀點可能不完全正確。

     「讓我對信仰產生興趣的第一個因素是在讀完西方哲學簡介以後,書中說基督教傳入西方以後,造成了西方哲學的沒落,這讓我感到好奇,為什麼較不理性的基督教信仰會讓理性的西方哲學沒落?但嚴謹地說,我的好奇還是知識性的,並不是想要找個信仰做為依靠。

     「讓我對信仰產生興趣的還有其他因素,例如力立在難過中對上帝的呼求,以及童輝從中國儒家信徒變成基督徒;但最主要的因素是曉軒,這不是知識性的原因,也不是想要找個信仰做為依靠,而是想要明白,為什麼曉軒後來會去相信基督教?我就是莫名其妙地想再度瞭解她的內心,當時認為,必須深入瞭解她的信仰,才有可能進入她的心靈;此外,我隱約覺得曉軒所以離開我的原因可能和基督教信仰有關,但我無法確定真正的關鍵所在。與其說我對信仰有興趣,不如說是對基督教有興趣,我的目的其實很簡單,多瞭解基督教,希望找到可以打動曉軒心靈的關鍵因素,但我從來沒有告訴別人我的這個動機。」

     匡復談的這個部分需要花點功夫去思考,還好,我們並不趕時間,所以就慢慢討論。

     為了讓讀者可以較容易理解,我做了一些整理,也將內容分成兩章,希望對於理解這些內容會有幫助。

     冥冥之中,似乎有上帝或是上天的安排,匡復住進康乃爾大學學生宿舍的第一天就碰到了克萊爾,而且他們兩個是少數被分配到這個大學生宿舍的研究生。克萊爾對東方人特別有興趣,所以先和匡復打招呼,然後找匡復在宿舍旁的樹林下聊天。聊天中,克萊爾沒有掩飾他是基督徒,而碰巧匡復對基督教有興趣,所以他們就聊起了基督教,克萊爾告訴他以色列的十二個支派。匡復以前只知道以色列人驍勇善戰,連連打敗阿拉伯人,不曉得它還是古老的民族。

     之後克萊爾問匡復: 「有沒有興趣查聖經?」

     匡復說是有興趣,因為他想知道基督教的真正思想內涵;另一方面,和克萊爾一起討論聖經,也可以練習英文,在這之前,匡復還沒有認識湯瑪士和傑西,甚至於和尚恩都沒有認識,克萊爾是難得的接觸英文之管道。

     確定好一起查經以後,他們約好固定的查經時間,克萊爾也送匡復一本英文的新約聖經。後來他們發現同時修了量子力學的課,因此就乾脆把查經的時間改為上完量子力學的課之後;所以那天匡復的背包就同時裝了量子力學的課本和聖經,上了量子力學後查聖經,對匡復而言,感覺還不賴,因為像是享受完科學的饗宴後,又接著人文的洗禮。他們查的是約翰福音,原則上是一次查一章,大約一個小時,不過也看討論的內容多少,有時也會遠超過一個小時。

     約翰福音的一開頭就吸引了匡復,因為它以哲學性的筆法開始。或許是由於匡復過去讀了不少哲學的書,所以對哲學性的口吻頗有好感;這是很奇妙的,即使是理性的哲學概念,但描述的方式卻影響著感性的直覺感受;敘述的方式合你的品味,你會喜歡;不合你的品味,你就不會喜歡;其實不只哲學,科學的理論也是一樣,像這段時期上的量子力學,老師選了兩本課本,匡復兩本都讀了,但就是比較喜歡其中的一本,覺得它不僅讓他懂量子力學,也讓他的腦海中有了更多量子世界的想像。

     約翰福音第一章的一開頭說:「太初有道,道與神同在,道就是神。

     他們查的是英文聖經,克萊爾不會中文,所以只能以英文解釋。在他們查考的 NIV 英文版聖經中,道的英文字是「Word」,這其實不容易懂,因為匡復過去所學之 word 的中文意思很難套用在這裡。所幸匡復讀過不少哲學觀念,很快知道不能用簡單的概念理解這個把第一個字母寫成大寫的「Word」。克萊爾花了很多功夫解釋「Word」,單單這一節就討論了半小時。

     查經當中,匡復身邊沒有中文聖經,克萊爾也沒有,所以沒得對照,只能從克萊爾的解釋去揣摩「Word」的意思,不過還不錯,匡復想到的中文字彙中,合乎克萊爾所解釋的就是「道」。他想起了老子《道德經》上面說的: 「道可道,非常道。」以及孔子說過的:「吾道一以貫之。」聽克萊爾所解釋的「Word」幾乎是包羅萬象,是一切道理或事物的起源,抽象到極致,抽象到隨每個人的理解而有變化;中文的「道」,其概念不也類似嗎?老子《道德經》的「道」和孔子說的「道」也都是各有解讀,意義並不完全一樣。

     匡復告訴克萊爾,中文有對應的字,匡復寫給他看,不過要克萊爾理解「道」的意義,大概和要匡復理解「Word」的意義差不了多少,需要許多功夫;然而也不見得,或許克萊爾只需用這裡的「Word」去理解「道」就夠了。

     打通了「Word」這個字的任督二脈以後,再來就相對容易多了。匡復很喜歡約翰福音的寫法,因為約翰福音的作者先把「道」抽象化,再把「道」具體化,而且具體到你很容易想像。

     他們讀到第一章的第十四節:「道成了肉身,住在我們中間,充充滿滿的有恩典有真理。我們也見過他的榮光。正是父獨生子的榮光。

     這真的是很有趣的說法,不像哲學書上舉了各種例子或觀念來讓你瞭解「道」,而是告訴你,這個本來抽象的「道」已經化為真實的肉身,這可不是像希臘神話中的虛擬人物,而是成為一個真真實實的人,住在一群人中間,作者自己也看過他。

     這個在最開始的時候與創造天地之上帝同在的「道」,應該也就是中國古籍中一直要尋找的「道」,它竟然具體到就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!

     匡復不確定作者約翰說的對不對,但約翰如此宣告「道成肉身」。以前聽過菩薩或媽祖也會變成人的樣式來幫助患難或困苦的人,然而,一來那只是傳說,二來他們化成人身也只是短暫的,沒多久又回復原身,三來菩薩或媽祖也沒有說是祂們自己就是道,頂多就是傳揚「道」或實踐那個「道」所要求的;但這裡的「道成肉身」卻是真真實實的一個歷史人物;而約翰宣稱這一個歷史人物就是那個「道」。這真是大膽而有趣的說法,「道」不再只是腦海中的概念,不只是哲學或宗教上的「道德」思想,而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。

 

(未完,待續)

arrow
arrow

    沐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